据不完全统计,中国申请人每年向国外申请10w+件海外专利。你不好奇,它们都落地去了哪里吗?
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数据库显示,2023年中国申请人总共申请了120,290件海外专利,其中,41.4%(49740件)都进入了美国。美国市场究竟有何不可替代的“魔力”,让中国申请人趋之若鹜?
美国市场大,带来强烈的“虹吸效应”
申请人扎堆申请美国专利,最直接的驱动力就是:美国专利能换来“真金白银”!
为什么这么说?美国是全球经济总量第一、消费能力最强、创新密度最高、最开放的市场。无论是消费电子、生物医药,还是其他行业,专利产品都能在对应领域找到变现机会。
不仅如此,这里的消费者也更愿意为真正的创新支付溢价,同样是卖产品,在其他市场或许只能拼成本,而在美国却能赚到附加值。
正是由于美国市场大、机会多,因此虹吸了全球顶尖科技企业、知名科研机构涌入美国,进行产品出口或专利变现。这其中,当然也包括中国企业。但是,如果你认为49740件专利都是为了“变现”才申请的,那就大错特错了。粗略统计了2023年拿到美国专利授权的中国申请人名单,发现:真正有强烈出口需求的申请人,其美国专利其实只占不到2w件。也就是说,每年至少有一半的美国专利,来自出口需求不那么强烈的申请人——比如中小微企业、事业单位、科研院所,甚至个人申请人。而即便是在这2w件“出口相关”专利中,也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为了产品出口而申请的。这个结论意味着,除了直接的出口和变现需求,申请人申请美国专利还隐藏着更普遍的原因。到底是什么原因,使得出口需求不那么强烈的申请人,也依然热衷于美国专利?
美国专利是“金字招牌”
真正让大多数申请人热衷的,是美国专利的衍生价值——美国专利在全球范围内都是“金字招牌”,也是研发能力、综合实力的有力体现。
为什么美国专利能成为“金字招牌”呢?这其实是美国市场引起的“连锁反应”。前文说过,美国市场凭借其庞大规模和开放环境,对全球知名企业形成了长期的虹吸效应,久而久之,市场逐渐形成这样的认知——认为“美国专利 = 技术领先”。
49740件美国专利背后,不是每一个申请人都有出口需求,但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,展现研发实力是他们共同的需求。
这些申请人具体是如何利用“金字招牌”的?真的能达到预期效果吗?
实践证明:的确可以。一起来看看实务中几种申请人的典型操作。
①场景1:科创企业
科创企业通常需要证明自己的技术壁垒足够厚,增强投资人信心。
实务中,不少科创企业在进行A轮、B轮融资时,会在专利池中特别配置一些美国发明专利,以此向投资人证明其技术实力,从而获得更高估值。
②场景2:传统制造企业
国内传统制造企业迫切想要撕掉“低端制造”标签。
实务中,如果传统制造企业长期被困在“比价清单”里,利润会越做越薄,为了摆脱这种困境,它们会想办法转型。转型过程中,有些传统制造企业会拿一些美国专利证明其创新能力大幅提高,以撕掉一直以来在发达国家眼里的“低端代工”标签,最终实现转型。
③场景3:供应链企业
供应链企业通常需要快速获得采购方信任,赢得同行竞争。
实务中,有时采购商难以全面评估供应商的技术质量,而聪明的供应商会直接拿出美国专利作为第三方认证,以换取采购商的青睐,屡试不爽。
④场景4:科研、事业单位
科研、事业单位通常需要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,争取科研经费与项目资金。
实务中,政府和资助机构经常将拥有海外专利作为衡量科研成果的重要指标,因此科研、事业单位在参与国际科研合作、申请海外奖项或基金时,会通过布局一些美国专利提升研究机构的认可度,争取资金扶持。
⑤场景5:个人发明者
个人都希望进入更高的平台。
实务中,有些个人发明者会把美国专利变成“职业跳板”,进入更好的公司。甚至,一些人想移民国外但拼不过学历、资产门槛时,也会选择拿一些较高质量的美国专利,提高成功申请EB-1A杰出人才移民的机会。
……
在这些场景中,美国专利作为创新实力的“金字招牌”,的确能够发挥出不错的效果,这也是大多数申请人对美国专利趋之若鹜的主要原因。
看到这里,有人可能会疑惑:美国专利能成为“金字招牌”,靠的仅仅是美国市场的虹吸效应吗?当然不止如此,还得美国专利本身能经得住“考验”,我们接着往下看。
美国法律制度相对完善,美国专利经得起考验
美国法律制度相对完善,使得美国专利本身能经得住各方面的“考验”,这也是申请人选择美国专利的一大原因。
迄今为止,美国法律体系已经发展了两百多年,是全球相对最完善的法律体系。
一方面,不管是申请流程、审查流程,还是授权条件、专利维持等,美国USPTO均有一套稳定、透明且严谨的标准。这使得申请人在申请全过程中,能够明确预期、规划专利申请,提前准备策略来降低申请风险,并能够在专利授权后享有长期稳定的法律保护,避免因流程不清、审查机制不明等造成的额外资金浪费。
另一方面,在这样的法律体系下,美国专利“金字招牌”的“含金量”也能得到保证。
如果专利“含金量”不稳定,申请人所付出的资金、精力可能在一夜之间“归零”。就好比最近正处在舆论旋涡的缅甸,由于诈骗事件层出不穷,整个东南亚地区都成了“雷区”,连带着手握缅甸专利也很可能不被投资人、消费者认可。但美国专利的“含金量”几乎没有这个担忧。
最后,告诉你一个秘密:
很多人觉得美国专利很贵,但事实上,美国专利并没有那么贵。
首先,美国专利的官费是可以大幅减免的!
只要用对实体身份,小型实体可以减50%,微型实体甚至能享受80%的减免!很多企业和个人并不知道这一点,被“贵”字吓退,结果白白错过了低成本申请美国专利的机会。
其次,美国专利的贵只是贵在初始成本,总成本其实不算高。
我们通过表格对比一下美国、欧洲的专利费用(以发明专利为例,单位:美元)。
费用阶段 |
美国(微实体) |
欧洲 |
申请阶段 |
224 |
1,949 |
审查阶段 |
176 |
2,068 |
授予阶段 |
258 |
1,908 |
维持费(10年) |
1,238 |
10,645 |
从表格中可以看出,其实美国专利享受实体身份减免后,明显比欧洲专利的费用便宜得多。并且,除了上述费用,欧洲还需额外支付各国生效费(平均5,600)及翻译费(3,000+)。
小结
现在你知道出海企业为什么挤破头也要申请美国专利了吗?
这并非单一因素驱动,而是市场、认可度、法律体系等多方面共同作用下的必然选择。
所以,对于想要出海闯荡或者希望顺利上市的国内企业而言,扎实布局美国专利,不是选择题,而是必答题!